春节过去不久,我们又迎来了今年上半年的五一小长假。旅游、探亲等各种出行需求的人也是早早的做足了规划。随着电车的普及力度的不断加强,出行中电车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那么,新能源电车车主最关心的出行充电问题,今年的情况又怎么样了呢?小编根据最近各方面资讯报道,总结了这个五一出行充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几点:
1.充电桩数量不足,排队现象严重
五一期间,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需求激增,部分服务区出现“排号充电”现象,车主需等待数小时才能充电。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00万辆,而公共充电桩仅约270万个,车桩比为8.9:1,服务区充电桩配置尤为稀缺(部分仅2-4个)。
2.充电效率低与分布不均
快充桩功率普遍在120-240kW,超充技术(如500kW以上)尚未全面普及,充电时间仍需20分钟以上。此外,充电桩分布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及偏远区域覆盖率低,部分车主需下高速寻找充电桩,甚至遭遇“僵尸桩”问题。
3.运营维护不足与占位问题
公共充电桩维护不到位,坏桩率较高,且燃油车占位、新能源车“短充长停”现象普遍,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据统计,35.94%的公共充电桩停车位曾被燃油车占用。
4.充电平台问题频频
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不足,不同充电平台独立运行,存在数据壁垒,用户需下载多个App且无法跨平台结算,导致找桩效率低、体验差。费用不透明与退款难题,平台常以低价吸引用户,但隐藏服务费、高额占位费或停车费,且充值余额退款流程复杂,甚至被商家推诿或拒绝,消费者维权困难。
5.高速服务区充电费用高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费用较高的问题是众多车主反映最多的。例如:江西赣州康大高速大余服务区特来电充电桩实际收费为1.8元/度(含服务费0.8元),而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高峰期总费用可达1.9元/度。高收费与高速服务区设备维护成本高、供电线路复杂及盈利模式有关,国家能源局已表示将研究优化收费标准,推动与市区价格趋同。
虽然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不得不说还存在很多问题,充电桩行业发展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与市场快速迭代
超充技术崛起:比亚迪、华为等企业推广高压快充(如800V平台、液冷技术),深圳等地已建成超千座超充站,单枪功率达350kW,充电时间缩短至10-15分钟。
三足鼎立格局:央企(如国家电网)、车企(如小鹏、蔚来)、第三方运营商形成竞争,头部企业市占率前四合计58%。
2.区域覆盖不均衡
东部省市(广东、浙江等)公共充电桩占比近70%,一二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较高,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覆盖率不足。湖北省计划2025年建成60万充电桩,但全国仍有10%的高速服务区未覆盖充电设施。
3.政策与资本推动
国家提出“县县有充电站”目标,地方补贴向建桩倾斜;海外市场(如欧美、东南亚)需求激增,中国充电桩企业加速出海。
4.基础设施滞后于车辆增长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但充电桩增速放缓(2024年公共桩新增量同比降43%),车桩比仍高于理想水平(2.5:1)。
5.技术标准与协同不足
超充与换电路线并存,车桩协同、电网改造尚未完全匹配。老旧低功率桩面临淘汰压力。
6.运营效率低下
分散的充电桩难以统一管理,智能化调度能力不足,部分运营商因利用率低、盈利难退出市场。
当然一个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的,但是存在问题,也说明了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机会,对于想进入充电桩行业的投资方来说,进入行业之前需要关注到以下几个问题:
1.聚焦高成长赛道
布局超充与智能化:优先投资大功率快充桩(350kW以上)和光储充一体化技术,适配未来高续航车型需求。
下沉市场机会: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覆盖率低,政策补贴推动下,可抢占增量市场。
2.优化运营模式
智能化管理:引入物联网与AI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动态定价,解决占位与坏桩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差异化服务:结合场景定制方案(如物流车专用站、社区慢充),探索“私桩共享”等新模式。
3.政策与区域协同
紧跟政策红利:关注国家“新基建”补贴及县域充电网络政策,优先布局政策支持区域。
拓展海外市场:欧美车桩比缺口大,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可加速出海,尤其是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4.规避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选择技术路线时需评估兼容性与长期稳定性,避免被快速迭代淘汰。
合作与整合:与车企、电网合作共建生态,或通过并购整合中小运营商,提升规模效应。
当前充电桩行业在技术革新与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但节假日高峰需求仍暴露了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运营低效等痛点。投资方需聚焦超充技术、下沉市场及智能化运营,同时关注政策导向与技术迭代风险,以抓住行业整合期的机遇。
↓下一篇: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