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能源车主,这个国庆假期,你们的出行充电体验怎么样?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高速公路新能源车日充电量创下1535.9万千瓦时的新高,假期总充电量达到1.23亿千瓦时,这一数字是平日的2.59倍,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5.73%。这些数据不仅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加速度,更证明了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充电需求激增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充电设施总量达到1734.8万个,平均每5辆新能源汽车就配有2个充电桩。
1.充电网络:规模与覆盖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就,不仅体现在总体数量上,更在于其广泛覆盖和服务能力。数据显示,全国公共充电站数量已突破30万座,远超传统加油站的11万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建成充电站点逾4万个,相比五年前扩容五倍,有效覆盖主要交通干线。城乡充电网络“最后一公里”基本贯通,97%的县城和80%的乡镇已完成公共充电设施布局。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的县域充电桩增加尤为突出,充电设施乡镇覆盖率已达80.02%。
2.区域格局:东部领跑,中西部追赶
从区域分布看,中国充电设施建设呈现出东部领跑、中西部加速追赶的格局。Top10省份占据67.7% 的公桩资源。广东以71.8万台公共充电桩稳居第一,占全国总量的18%。浙江(32.9万)、江苏(31.2万)、上海(24.0万)、山东(23.0万)紧随其后,形成充电设施建设的第一梯队。中西部省份通过“百千万工程”推动充电桩下沉,河南、四川等省份表现突出。河北、陕西跻身充电量Top10省份,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成都等西部城市增速亮眼,一季度新增9059个公共充电桩,新能源渗透率达45.6%。

3.南北差异:电价与网络密度
在充电网络整体完善的背景下,南北方向在充电电价和网络密度上仍存在差异。从充电电价来看,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城市充电费用明显低于南方和东部城市。以兰州为例,兰州西站周围的星星充电站,白天充电费用最低可达0.50元/度,这与家充桩的价格水平相当。而在西安,白天充电价格则在0.8元—1.1元/度之间;到了郑州,电价进一步上升到1元—1.4元/度。超大城市充电电价明显偏高,北京南站周边的充电价格最高达到2元/度。上海虹桥站周边的电价范围为1元—1.69元/度,显著高于西北地区。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土地租赁成本、建设成本及用电负荷等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为缓解充电排队压力,国网江苏电力在国庆期间推出了“阶梯式”优惠策略。双节期间,共计35.96万笔充电订单享受充电补贴优惠,为新能源车主节省逾222.12万元。
4.技术演进:快充与换电
充电技术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效能提升”,大功率充电和换电模式成为两大发展方向。大功率充电设施加速落地,全国已部署3.7万台支持超快充的设备,实现 “1秒充1公里” 的充电速度。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数量将突破10万台。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充电设施的建设,北京市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超级充电站1000座以上,超充桩2000个以上。
与此同时,换电模式发展迅速。截至8月,全国换电站总数达4946座。蔚来已建成换电站3482座,其中1001座位于高速公路沿线,实现主要干线全面覆盖,日均完成换电服务9.7万次。
5.企业格局:市场主导与协同
中国充电设施市场已形成较为清晰的企业格局,同时车企之间的互联互通也成为新趋势。车企之间的合作为加速充电设施布局完善提供了助力。小鹏汽车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bp pulse等企业达成合作。小米汽车也与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开始充电网络合作,三家车企旗下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这种合作趋势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了充电设施的使用效率,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
虽然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完善充电设施,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北充电网络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一些。小编此次假期长途出行,途经宁夏、内蒙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数量相对较少,有的服务区充电站只有1台快充设备,还2把充电枪都在使用中。而在高速服务区以外的市区,充电桩相对充足。小编途经的几个小城市,充电站的发展相当迅猛,自今年初到9月底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竟然新建了二十几座充电站。
由此看来,我国从城市核心商圈到偏远乡镇,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充电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国的能量之网。随着大功率充电与换电模式的普及,未来充电将更加便捷高效。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下一篇:最后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