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大厂商高频发布兆瓦级充电设备的研发进展,这些设备在充电功率和充电性能上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例如:
华为:发布的1.5MW全液冷超充方案,峰值电流2400A,每分钟补能20度电,15分钟可为电动重卡(300度电池容量)充至90%电量。
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功率达1MW(1000kW),电流1000A,5分钟补能407公里(以汉L为例),充电速度达“1秒2公里”。
岚图:VP1000超充桩峰值功率1MW,最快实现“1秒1.7公里”的充电速度,10分钟可满足两周通勤需求。
极氪:推出1.2MW全液冷充电桩,单枪峰值电流1300A,实际功率超过1.2MW,充电速度进一步突破。
兆瓦级超充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充电设施的投资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常规的120KW、360/480KW充电堆设备还有投建价值吗?其生命周期和回本周期会受兆瓦级充电设备的影响吗?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希望对有投建充电想法的和准备投建的资方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从市场需求层次、成本兼容性优势和政策场景适配性几方面,来看一下常规充电设备的投建可行性分析:
1.市场需求分层
兆瓦超充(如1MW以上)主要面向电动重卡、物流干线等高能耗场景,而常规的120KW一体式直流快充、360/480KW充电堆仍适用于乘用车、城市物流车、园区内短途运输等中低功率需求场景。例如,城市停车场、小区周边、企业园区等场所对充电功率要求较低,且用户停留时间较长,更适合中低功率充电桩。
2.成本与兼容性优势
常规充电设备成本显著低于兆瓦超充(如120KW双枪直流桩单价约3万左右元/台,而兆瓦级设备单站投资可达500万元),且技术成熟度高,适配现有大部分新能源车型(如乘用车、轻型商用车)。此外,部分充电堆支持功率动态分配(如480KW充电堆可拆分多枪输出),提升了设备利用率。
3.政策与场景适配性
地方政府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政策仍覆盖常规设备,例如深圳市对直流快充桩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补贴。部分场景(如居民区、医院)因电网容量限制或用户需求分散,更适合部署中低功率充电桩。
其次,从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回本周期来看,常规充电设备会被取代吗?
1.生命周期
常规设备:120KW一体式直流桩寿命一般为8-10年,360/480KW充电堆因技术复杂性和散热需求,寿命约为10-12年。维护成本方面,常规设备年维护费用约2000元/台,而液冷设计的兆瓦超充寿命可达15年,维护成本更低。当然,随着兆瓦极技术的推广应用,可能加速常规设备的淘汰,但短期内中低功率需求场景仍存在市场空间。
2.回本周期
常规设备:以10台120KW双枪直流桩为例,总投资约80万元(含变压器、施工等),假设每度电服务费0.5元,单桩日均使用4小时,年收入约73万元,扣除运维成本后回本周期约1.5-2年。
充电堆设备:480KW充电堆单站投资约200万元(含电力设施),若日均服务20辆重卡(单次补能1小时),年收入可达150万元以上,回本周期约1.3-1.8年。
兆瓦超充:单站投资约500万元,但因服务费单价高(如重卡补能单次收费更高)且使用频次高,回本周期可缩短至2-3年。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常规充电设备虽然在近几年来看不会被完全替代,但是对于投资方来说,在投建充电站时还需要注意:
1.差异化布局:在交通枢纽、物流园区等高频场景优先布局兆瓦超充,而在城市分散场景保留常规设备,形成互补网络。
2.关注政策红利:利用地方补贴(如深圳“超充之城”计划)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并通过参与虚拟电厂、储能调度等新模式提升收益。
3.技术升级预留:选择模块化设计的充电堆设备(如支持功率池技术),便于未来向兆瓦级超充平滑过渡。
综上来看,兆瓦超充主要面向电动重卡、港口运输车、矿山工程车等高能耗场景,常规充电桩更适用于乘用车、城市物流车、园区内短途运输等中低功率需求场景,目前来看常规充电设备仍具备特定场景下的投建价值,但需结合区域需求和技术演进动态调整策略。投资者应优先评估场景适配性,优化配置,关注政策与产业链协同机会以优化回报。
↓下一篇:最后一篇